全球快报:《耘:每当有人醒来》:是召唤,是复苏,是起点

2023-06-26 21:25: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只恒文

《耘:每当有人醒来》——这本书所收录的是,2014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创作与批评专业”自主培养的青年作者们的作品。这些青年作者分别师从莫言、余华、苏童、欧阳江河、西川、李敬泽、李洱等作家导师。

莫言。主办单位供图


(相关资料图)

“这本书掀开扉页就感觉才气扑面而来,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教授表示,“《耘:每当有人醒来》中凝聚着各位作家导师的心血和作者同学们的劳动成果,让人深感欣慰。作为导师,在阅读北师大青年写作者的作品时,会感受到比较陌生的与以往生活经验不同的特质,这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双向过程。”

研讨会现场。

只恒文/摄

6月25日上午,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办的“青年写作能力的养成——北师大文学创作方向研究生作品研讨会”,在京师学堂举行。这个研讨会也是“新时代文学教育高峰论坛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十周年庆典系列活动”第四场主题分论坛。

“我在发现学生的时候,往往不是从一个学生已有作品的完成度去考量,而是从一篇作品尚未完成的想法或细节开始的,再逐渐引导学生去修改、完善。”余华说,“培养学生最终是关乎他们将来能否在文学上真正取得成绩,我并不以发表作品来衡量这个作者,这是几年工作下来的一个体会。”

苏童幽默地打趣道:“我到北师大,原以为是来当花瓶的,结果北师大不要花瓶,它真的需要园丁。”他认为,文学创作方向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的时代下的关系,对自己而言,从一开始是带有某种任务性的教学,渐渐通过与学生相处,开始调整这样的关系,对这些年轻人“剪枝”“施肥”的过程,也对自己的园丁身份有了美好的期望。

著名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欧阳江河说:“我界定与学生的关系时,要求自己不能把他们都培养成我的门徒。”他认为,从文学教育的角度上看,小说写作含有手艺、技术的成分,而诗歌写作很难具体传授,自己作为诗人鼓励学生把写诗的才能转化为创作小说的才能,希望他们朝着叙事文学的脉络转化,与此同时又保留诗人对世界的观看方式。

在著名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西川看来,诗歌思维和小说思维非常不同,写作的类型非常多,每一个学生的才华类型也不一样,而一位好的老师能看出一名学生具有哪种类型的才华。他谈到“我非常惊喜的是看到学生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他的谈吐”,而写作一方面是修养,另一方面是创造力,前辈老师们创造性的表达和想象力,依然值得年轻作者去学习。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驻珠海校区作家导师、北京大学教授李洱发现书中收录的作品,与他最早参加改稿会时的初稿相比进步很大,更为完整、成熟。同时他也指出,“这些小说目前仍处在新文学传统的内部,如何在更广阔的背景下,与当下各种各样的文化进行对话进而重新面对我们的历史传统,这是青年写作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

自左至右依次为:武茳虹、焦典、叶昕昀、李晓博。

(主办单位供图)

文集作者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李晓博、焦典、叶昕昀、武茳虹,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北师大文学院和国际写作中心的各位老师和编辑老师的感谢之情,真挚回顾了自己的学习和创作历程,表示希望在未来继续探索自己的写作道路。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教授认为,在北师大文创专业学习的过程,也是这些年轻人文学梦和文学天赋被唤醒的过程。“耘”是从“励耘”摘出来的一个字,带有鲜明的师大特色,更有另外一层深意是耕耘,“耕是耕地,耘是除去杂草,要把田间的杂草除去之意。未来我们还会陆续推出北师大文学创作方向同学的作品,展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培养青年创作人才方面所做出的有力探索”。

作为《耘:每当有人醒来》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教授介绍说:“该书收录的作品并不是这些年轻人的代表作,但这些作品里潜藏着每一位作家导师的拳拳之心,潜藏着一代年轻写作者的成长足迹和可能性。‘醒来’是召唤,是复苏,是起点。”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教授表示,这个研讨会既是关于北师大文学创作方向研究生写作成长的一堂课,也是关于整个青年写作与世界、人生和一切传统关系的一堂文学教育课。北师大文学创作与批评专业的成才率跟作家老师的深度参与有非常重要的因果关系,北师大的青年写作者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自律,这也是对于90后青年作家的期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标签:

相关文章
最新发布
精彩图文
精彩推送

Copyright @  2015-2018 华声it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36   联系邮箱:55 16 53 8 @qq.com